企业文化
首页 > 企业文化 > 交流园地

观《七七事变》有感

作者:徐刚      浏览次数:  时间:2025-07-11

我们时常赞颂英雄的壮举,却不该忘记,英雄本就是平凡人在国难前的觉醒。七七事变,如同一把利刃,划破了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又一道伤口,让我们看见,在民族危亡之际,无数平凡的中国人,如何用热血与生命,书写“宁死不屈”的壮烈篇章。

在接触这段历史前,我对“七七事变”的认知,停留在课本里冰冷的时间与事件描述。直到深入了解、观看相关影像,才真正触摸到历史的温度——1937年7月7日的宛平城,本应是宁静的夏夜,却被日军蓄意挑起的枪声撕裂。驻守的中国军人,拿着简陋的武器,面对装备精良的侵略者,没有退缩半步。他们中,有久经沙场的将领,也有初入军营的新兵,可在“守土有责”的信念前,都成了钢铁般的战士。 

电影与史料里,那一幕幕惨烈的战斗场景,震得人心脏发颤。卢沟桥上,弹雨如注,29军将士以血肉之躯,抵挡日军的坦克与枪炮。佟麟阁、赵登禹将军身先士卒,哪怕身负重伤,仍高呼“杀敌报国”;普通士兵们抱着“与阵地共存亡”的决心,用刺刀、用石头,甚至用牙齿和敌人殊死相搏。他们知道自己力量微弱,知道这场战斗艰难至极,可民族大义面前,没有一人当“逃兵”。这不是虚构的英雄戏码,是真实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悲壮抵抗,是中国军人刻在骨血里的“守土之责”。

更让我触动的,是事变背后整个民族的觉醒与抗争。北平的学生们,冒着炮火上街游行,呐喊着“打倒日本帝国主义”;民间百姓自发组织起来,给前线送物资、救伤员;中国共产党第一时间发出通电,呼吁“全民族抗战”…… 从军人到百姓,从城市到乡村,曾经一盘散沙的中国人,因七七事变这一民族危机,迅速凝聚成一股绳。就像电影里展现的,哪怕武器落后、哪怕力量悬殊,只要“保家卫国”的信念在,就有无数人甘愿赴死,撑起民族的脊梁。

这份从历史中传承而来的担当与血性,同样激励着新时代的我们在施工一线奋勇前行。每一位工程人都是这个时代的“战士”,我们以铁道兵“逢山凿路、遇水架桥”的精神为指引,直面施工生产中复杂的环境与技术难题。施工过程中,我们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贯穿始终,从前期依托大数据与实地勘察制定科学严谨的施工计划,到施工中通过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人员、设备的动态调配,再到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质量安全的全流程监督,每一个环节都追求极致精准。如同先辈们在战场上精准布局战略,我们严格把控工程时间节点,合理规划资源投入,确保项目高效推进。以先辈们团结一致、协同作战的精神凝聚团队力量,通过数据化、标准化的管理手段,及时预判并化解潜在问题。

看完这段历史,再回望当下,心情复杂又坚定。复杂的是,难以想象先辈们经历了怎样的苦难,才换来今日的和平;坚定的是,明白这份和平是无数热血铸就,绝不能被辜负。我们这代人,生活在太平盛世,没有硝烟战火,却不能忘记,“七七事变”是国殇,更是警钟—— 它提醒我们“落后就要挨打”的教训,永远不能忘,“团结抗争”的民族血性,永远要传承。

如今,中国早已不是当年任人欺凌的弱国,但历史的伤疤,仍该时刻警醒我们:居安思危,方能长治久安;铭记国殇,才能砥砺前行。我们要做的,不是沉浸在过去的悲痛里,而是带着先辈们的血性与勇气,在新时代拼搏奋进。无论是科技突破、文化传承,还是守护家国平安,都该拿出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的决心,让“中国精神”在我们这代人身上,继续发光发热。

“七七事变”是民族苦难的印记,更是民族觉醒的起点。记住这段历史,记住那些平凡又伟大的英雄,把他们的血性与担当,融入骨血、化作行动。未来,当祖国需要时,我们也能像先辈一样毫不犹豫地站出来,护家国周全;在和平岁月里,也能用奋斗让中国更强大,让历史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!就如铁道兵“逢山凿路、遇水架桥”的精神,先辈们为护山河无恙舍生忘死,我们也要以无畏担当,在各自领域披荆斩棘,把对历史的铭记,化作建设祖国的动力,让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续写新篇。